<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密码:

        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世温于1989年11月至1997年7月任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省委副主委,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任省政协常委。

        李世温教授在担任九三省委领导职务期间,为了九三事业的发展,为了党的统战事业的辉煌,高瞻远瞩,深明大义,把一批中青年社员扶持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支持他们大胆工作。这种身体力行、提携后生的高风亮节,对山西省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组织的新老交替,政治交接,实现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他担任省政协常委的几年中,坦诚直言,竭虑献策,共商国事,以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执着、热忱和真挚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经他提的提案,有十七八个,大部分都有答复,所承办单位都认为很好,将在今后工作中采纳,其中“建立文物保护基金”方面的提案已在实行中,并获省政协优秀提案奖。

        李世温教授不仅是一位胸怀炽热爱国之情、以自己的科学知识服务于振兴中华大业的出色政治家,还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在他献身教学五十多个春秋中,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绩为我国结构地震偏心扭转、古建筑结构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贡献突出,被国家教委授予“执教四十年荣誉证书”,又荣获山西省“优秀专家”称号。

         锲而不舍

         谈起李老师,很多人常和“应县木塔”联系在一起,大家都说,在李老师的眼中,“木塔”甚至可以和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西方人所说中国建筑,就是指的“木”建筑,虽然“木”建筑在日本、印度等国也有,但不像中国那样普遍和多样化。从观念来说,中国人注重“人”,不像西方人那样,突出建筑本身,把住处“石”建筑建成一种“雄伟壮观”而又给人“阴森森”的压力。“木”建筑给人的是温暖舒适的感觉。在“木”建筑中,“应县木塔”又是最高水平的代表,高6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木塔”建于辽代,在我国宋、辽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从“木塔”的身上,可看到我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也可看出中国文物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

        一个城市毁了可以重建,一个价值连城文物如“木塔”,毁了不可能再有,正因为如此,李老师把它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一部分,每年去“木塔”一二次,住在那里,每天上“木塔”一次。“木塔”高九层,最上面几层常年不开放,暗层中黑乎乎的,楼板铺垫又极不协调,全凭着手电筒内的一点微光,稍有不慎摔下去就有生命危险。而他从中年到老年,从一个台阶又上一个台阶,弯腰测试,还要做记录,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即使“文革”期间,人人都远离“四旧”的时候,他也照去不误。“木塔”、“事业”、“生命”已溶在了一起。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他测过,阳高地震前后他都有对比记录……作为一个“塔”,经历过多少地震谁也说不清,而三十多年中,每次重大变化,地震前后的对比数据他都有记录,这是一份宝贵的科学记录资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这种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人。

        也许有人认为偶然,但如果没有平常的积累和那种敏感性,没有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没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心,又怎么会把握住这些机会呢?研究“木塔”毫无实惠,既不产生经济效益,又不被人们理解,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古建筑纯属“四旧”,谁人还敢问津,李老师却付出了三十多年的心血,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没有用文学词汇加以描绘,而是用科学的数据来说明情况,用现代理论和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疑难。一些专家,本着对事业的爱心,也关心“木塔”,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木塔”的深入了解受到局限,而李老师却精于此。人人都爱听他讲“行话”,这些“行话”,不光具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对古典文学造诣也极深。北京科协副主席、建筑专家方复评价李老师“在全国动力学方面是靠前的”;故宫博物院总工于倬云老先生也肯定他“从动力学的角度来探索古建筑,在我国古建筑界过去是没有的。”为了研究古建筑,几十年来,李老师踏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他知识渊博,德高望重,每次学术年会都留有他的席位,在他身上总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搞科学就凭着这股“韧”劲

         除繁忙的工作外,李老师还承担一些规范工作,虽只是涉及理论,但对实践的意义却很大。“单层偏心框架结构地震荷载计算法”,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高烟囱动力特性实测及分析”于1987年获奖时,谁又能想到全国200米以上的高烟囱都经他和研究组的同志亲自测过而得出这份宝贵的资料的。

        李老师搞科研的特点,是针对社会需要的问题进行。在全省,他首先搞“地震危险性分析”,告诉人们在这个地区多少年内会发生多大的地震,对古建筑易破坏的程度及对灾害规律和对策的研究等。他说,这些都是对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人们一般不重视的问题。那些低造价,量大面广的易损房屋,在地震时遭破坏,所造成的社会损失,虽然从经济效益考虑不高,但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要下功夫研究,如土坯砌筑窑的抗震研究就是如此。李老师还有一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一个“韧”字。众所周知,在国内搞科研,时间长、困难大,会遇到技术、理论、条件以及人们的认识等问题。他坚信只要不停地搞,总有搞成功的一天。他搞科研时,也决不搞统一模式,既有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又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再应用于实践进而丰富和充实。阳高地震后,做土坯砌筑窑模型试验时存在一个问题,没仪器缺震动台。解决此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购买仪器需花经费100万元,二是把当地土运到外地做试验,费用也相当高,时间也长,两种途径都办不到。李老师很清楚,省里和地区来谈这项任务,包含着灾区人民的期望,经过两月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就是利用70年代学校旧有做抗震试验的框架、激振器,组成一个自制的震动台,使它产生晃动,在上面做模型动态试验。试验成功了,费用却很少。此项试验引起了世界银行专家的高度重视,派专员专程赶来取经,说:“中国人真了不起,在国外没几十万肯定下不来的”,并提出在第三世界推广。李老师几十年的积累,体现在科学上的确是非常好的“灵感”。凭这股“韧”劲,他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

         

         奖掖后学

         作为教师,他为人师表,既给学生以新知识,也是学生做人的楷模。李老师终生在探索、在学习。他总是以丰富的学识,谦虚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努力,以自己正直的心,对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执着,教诲着他的学生。

        灵丘“觉山寺”,一条主要公路途经这里,爆破产生震动恐对庙中“辽塔”有影响,李老师被请来找出爆破的限度并监测爆破。他在庙里住了9天,没电、没报、没电话,吃水都困难,大家都替他担心,可他一工作起来总是那么精神饱满。

        1989年“动乱”中,他带研究生在工厂搞厂房可靠性鉴定,当时社会上较乱,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不管社会上发生什么,要记住,你们学知识是要报效国家的”。天气闷热,车间煤气味大,站在行车上离地8米的高热空间测试,连年轻人都呛得吃不下饭,李老师也病了,可下午学校开会,他急忙赶回家,水顾不得喝一口,身子顾不得歇一歇又走了。言传身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家起早摸黑3个月完成了项目,为厂房大修提供了资料,节约资金数十万元。

        对于学生求索和发现的阶段,李老师较多地以一种友善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新的见解和不同观点,为其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科研中,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对答案和结论给予检验的机会。在教学中他强调社会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引导、趋向、报告、讲题进而实践,各种形式结合。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作并消除被动的听课。不主张学生在实验室―――图书馆―――教室学习科研工作,而是要求来自社会,针对社会的实际问题来选题。他认为:工科如果不结合实际,只能是空洞的。研究生李学武说:“在选题前,李老师先给我们介绍国内外结构抗震方面的动态,让我们去读一些文献,当我们提出几个想搞的课题方向时,他能知道各个方面的难易程度,计算所需时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进展,马上能断定这个课题你是否能完成,也就是在硕士期间你能搞到什么程度,而事实也正如此。李老师能把握住学生的方向”。

        学生外出搞调查,他像慈父般左叮咛右嘱咐,画好路线图。出差回来误了学校开饭时间,他总是叫到家里吃。遇到生活上、工作上的事,学生都愿找李老师谈心,知道他会排忧解难,都为有这样一位老师而感到高兴。李老师也时时鞭策自己,努力走在学生的前头引导学生,更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近几年来,李老师因年事已高,且患有冠心病心绞痛,活动大为减少,仅能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现在担任山西省“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顾问,每年参与重大工程的评审三四项。担任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技术顾问,参与了工程策划,方案评审及技术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结构可靠性评价”等五项研究工作。另外,李老师还对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进行课外辅导。其他的工作多为疑难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如:双塔寺东塔修复中坠落塔檐的恢复难题;太原市超过规范允许房屋的抗震措施的有效性问题等。还研究开发了用动态测试进行刚度识别并检查评价古砖塔的修缮工程质量的“动态无损检测法”等。今年又出版了《中国建筑100个精华》系列中“应县木塔”一书。

        李老师所做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朴素的追求,那就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多培养一些人才。在这种信仰之下,他淡泊名利,求实务实,这正是老一代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