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出校门的青涩懵懂到现在的心气笃定,时光荏苒,一转眼,郭进和澄江化石地打交道已有16年了,每每回忆起他的地质生涯,他总是忘不了一次次在炎热的太阳下寻找地层,忘不了淋着细雨无数次在岩层中苦苦寻觅,忘不了前辈们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支持……这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片段,编织成郭进与澄江化石地最珍贵的记忆脉络。
大学毕业后,郭进来到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作。那时候,他白天经常在剖面上采集化石,晚上搜集和梳理资料,研读论文。2011年澄江化石地进入申遗的冲刺之年,他常常往返于野外地层剖面的修复、专家考察路线的修建、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编辑及展陈的设计规划中。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深入认识化石文化的好机会,他争分夺秒认真钻研,慢慢地,澄江化石在他的面前逐渐变得饱满和丰厚。2012年澄江化石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3年郭进获得了由玉溪市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澄江化石地“申遗先进个人”。
2013年5月郭进加入了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九三”先贤们以他们的智慧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一道走民主与科学的道路,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在各个领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用观念和气质凝聚成了“九三”精神。这种“九三”精神深深震撼了他。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通过地质调查、化石采集、修复、展览策划、文化交流等来寻找澄江化石的美丽和绽放。他的工作就是慢慢寻找那些淹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生物碎片,努力拼凑出生物演进的真实,还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慢慢地他积累了一些心得,陆续撰写一些学术文章。目前已发表完成5篇SCI文章1篇CN文章,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刊登在美国的一期杂志《当代生物学》和英国的古生物学报上,命名了两个新属新种,参与和主持了在昆明、澄江等地的10多次化石标本采集,目前已完成近4万余块标本采集工作,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标本。先后作为项目主持人成功申报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发性课题及云南大学古生物联合实验室种子基金。他希望通过对澄江化石的深入研究,讲好化石文化的故事,让更多人和他一起感受化石文化,爱祖国爱家乡。
2017年郭进当选为玉溪市政协委员,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积极发挥委员、代表作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研,并形成建议(案)提交全国人大。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关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进行分类型管理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抚仙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关于加快批准同意澄江县撤县设抚仙湖市的建议》等20余条建议。每条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对玉溪重要的两张名片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了对建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
每年全国“两会”结束后,郭进充分利用传达“两会”精神的机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基层的工作实际情况,在机关、军队、高校等地不断的传达“两会”精神,如传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现场感受,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宣传修宪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自己在会后的考察和调研的经历,在相关的文化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学习多地开展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利用好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的品牌,做好有效的宣传和开发利用工作。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关心澄江化石地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但澄江古化石个体较小,不直观,个体差异性不大,很难让公众直观地感受到化石的魅力。虽然它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化石地,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它的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还不够理想。如何把澄江化石地保护好,利用好,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为全面提升澄江化石地的科学管理水平,他们邀请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研究,成果共享。同时,为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创意、高标准建设,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古生物化石科研基地、科考旅游地、全球知名的大众科普旅游地,化石类世界遗产保护和展示范本,国际知名的科考科研交流中心、中国及东南亚着名的文化休闲旅游地”为目标,他们启动并初步完成了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保护规划。为了推动遗产保护走向法制化轨道,他们参与省人大组织编制《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17年7月1日颁布实施。
针对化石埋藏在地底下,不能让观者直观领略其价值,他们决定建设一个国内一流的自然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化石,概算投资6.4亿元,建成后将使澄江化石极高的科研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展示和利用。面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难的形势,他们决定将博物馆作为PPP项目推进,通过招标选定社会投资人,成立项目公司并实施建设。2019年10月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一个规模巨大,设施一流的现代化自然博物馆呈现在人们面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游客讲述生命大爆发、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精彩,让化石地从一个科学圣地变成一个科普旅游的圣地。为进一步树立澄江化石地的品牌形象,使遗产真正“活”起来,更好地造福遗产地人民,他们组织编印书刊,举办展览,组织创作了绝版木刻、陶瓷等文创产品,探索研发、生产、销售途径,努力将澄江化石的形象变成吸引大众的产品。同时,他们积极和新华网合作制作澄江化石VR动漫电影,希望参加国际国内的电影节,提升澄江化石地的创意创新要素和化石的吸引力。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博物馆获得了2019年云南省博士后流动站,博物馆也先后被评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5月18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界“奥斯卡奖”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这是云南省15年后再次获此殊荣,体现了云南陈列展览的水平已经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表明云南省博物馆在数量上大幅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场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正朝着“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打造最亮丽的名片、发挥最大化的效益”的目标一步步推进,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当前,我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这么的真实和具体,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在各自家乡辛勤耕耘,努力讲好家乡的故事,才能讲好中国的故事,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他常常说:“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为了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我的探索、发现工作一直在路上……”
郭进,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玉溪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玉溪市委综合支社副主委、组织思想建设与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供稿人:郭进,编辑:周海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