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起飞,跨越4000多公里、攀升海拔3800多米,最终抵达青藏高原……8月22日,徐汇区卫健委组建援藏医疗队16人奔赴西藏日喀则,支援当地疫情防控医疗救助工作。这是继8月18日13位采样医护赴藏支援后,徐汇区援藏医疗队再度组建出发。
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社员、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治医生汤乃望就在队伍中(上图右二)。作为一名参与过3个方舱医院感控管理工作的“老兵”,这次,他作为医疗队的感控人员出征。
“在所有抗疫战役中,感控工作是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健康防护。有了感控的规划和布局,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并保证即使有感染发生的情况下,也能最小程度地避免扩散。”汤乃望将感控工作的关键总结为六个字——“管天管地管人”。
“管天”:感控人员要专业判断防疫地点、办公地点、休息驻地的风向情况,确保被污染的空气处在工作人员的下风处;还要指导哪些情况下需要对空气进行消杀,保持工作场所空气的新鲜和清洁等。
“管地”:确保所有物体表面合理、消杀保持清洁、预防污染。
“管人”:这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要确保不同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不交叉,避免潜在的感染风险;另外还要对抗疫队员、当地驻地工作人员进行感控知识培训。
汤乃望的笔下,记录了初到西藏的时刻——
“8月22日,我们随上海市援藏队乘坐飞机抵达了日喀则市。下午17时许,全体男队员们安全到达驻地休息区,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高原反应。刚把行李运上宿舍楼2楼,我就已经快眼冒金星了,氧饱和度下降至70%,头晕头痛得厉害,赶紧进入房间吸氧。
随后两日,大家都在驻地休整适应高原环境,并对生活环境进行大致了解。我们的驻地是一个军营,类似过去大学宿舍,每层有2-3个公共卫生间。宿舍区域内做任何事情基本都靠我们自力更生,氧气钢瓶用完了,需要自己下楼搬运更换,这可真苦了5楼的兄弟们。
西藏的空气十分干燥,房间内没有加湿器,需要每日在房间内不停对地泼水来增加湿度;我院护理部和医务科为每人准备了一个小加湿器,在这个鼻腔干涩、发痛、流血的环境中,配合医院药房准备的金霉素眼药膏涂抹,整个鼻腔才感觉轻松多了。”
正如汤乃望所写,来到西藏,高原反应首当其冲,直接给了医疗队一个“下马威”,飞机抵达的队员们基本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症状。在逐渐适应当地环境后,医疗队立刻紧锣密鼓地投身各项抗疫工作中,当地设施条件不足、物资匮乏等问题同样也给医疗队带来了不少挑战。
从感控工作出发,汤乃望发现了不少问题亟需解决,“安排住宿时,男生宿舍并未做到人员按不同性质分区安置。比如当地工作人员和我们上海医疗队队员混合安置在同一楼层和区域;其次入仓人员和非入仓人员也未进行分区安置,我们楼层16位工作人员共用2-3个公共卫生间与沐浴间。”
这些问题让汤乃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过,这次徐汇区医疗队队员们都是精兵强将,有丰富的隔离点、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医疗队总领队是湖南天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杨祺院长,他曾负责过采样和集中隔离点工作,身经百战。面对复杂困难的环境,队员们都严格遵循感控要求,目前没有出现人员因为身体不适、病毒暴露等影响工作的情况。”
有队员们的给力支持,汤乃望只需对现实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实时更新大家的经验知识。这让他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感控之外的保洁、消杀、后勤、行政等相关工作中,去着力填补最紧缺的空白。
在所有队员齐心协力的努力和磨合下,整个医疗队的工作运作也逐渐越发顺畅,各方面问题都在有序完善中。
“目前日喀则的疫情已逐渐向好,我们信心满满,”汤乃望道出医疗队的决心,“一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我们坚信,日喀则必胜!”
编者手记:
“忙、累”——这是采访过程中对汤医生最直观的感受,回看微信上的联络记录,很难直接约到汤医生的时间,只能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
“不好意思,这两天都是夜班,而且早晨还有别的任务,我有空就跟您说点。”
“我们作息也可能跟上海差2小时,我先睡一下,太累了,早晨2点下班,4点躺下,然后10点又做了宿舍的物表采样,今晚还要上班,我晚一点给您发过去。”
“早上6点才下的班,一下醒不过来,我下午醒了就回复您。”
在日喀则这般全身心投入抗疫的情况下,汤医生还特别抽空记录下了许多西藏一线的时刻分享给我们。
期盼他和医疗队早日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