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密码:

        社员谢能文:一心为民除疾患 执着追求勇登峰


        谢能文,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社员,1982年5月出生,南昌市第九医院重症肝病科副主任医师。自2005年以来,一直奋斗在传染病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用心书写患者健康,对每位病患都要细心、耐心、有责任心”的服务理念,脚踏实地、兢兢业业。2009年甲型H1N1流感期间,作为首批医务人员进驻病房,与队友们携手实现了“无一例患者死亡,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及时有效控制了疫情。2017年,医院选派驻点南昌市湾里区罗亭卫生院开展健康扶贫一年。2020年,在医院发热门诊值守。2022年,在隔离病房坚守一个多月。先后荣获南昌市第九医院“最佳医生”和南昌市首届“百名优秀医生”称号。

        医者仁心  视患如亲

        2005年,谢能文踏上临床从医路,工作一直是他生活的主线,而在这条线上病人就是他的全部。查房、处理医嘱、写病历、各项操作等等,每天他都是尽心尽力地围着病人转。上班路上步履匆匆,因为他急着要去看他的病人;下班路上慢慢腾腾,因为他还在思考今天的诊疗有没有漏洞,明天的医嘱是否有需要调整。在病人床旁诊视时,他总是和颜悦色、轻言细语,耐心地倾听,不厌其烦地解答。遇到行动不便或无人陪护的患者,他习惯性地上前搀扶。有的患者没钱买生活用品,他便康慨解囊,旁边的病友还以为他是患者的亲戚。有时患者为了表示感激,给他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他却总是婉言谢绝,绝不收患者一分钱哪怕是一筐蔬菜。行医路上有痛也有乐。痛并不是因为苦和累,而是因为不被患者及家属理解,当然令他欣慰的是收获了许多快乐,这些快乐来自于一次次成功挽救了生命,来自于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发自内心的感谢。

        2010年6月,南昌县麻丘镇一名智障患者昏迷在家中被邻居发现,送当地医院后考虑是肝衰竭又转送至南昌市第九医院。患者父母都年近70岁且身患疾病,原本贫困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当时的经管医师正是谢能文。尽管他从医也才5年,没有多少积蓄,但是面对这个贫困交加的家庭,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半个多月的工资交到患者的帐上,以维持他的正常治疗。同时他又向医院报告申请援助。了解情况后,院领导决定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在多方关爱下,患者终于康复出院。

        爱岗敬业  潜心钻研

        谢能文深知学无止境,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就不能很好地服务患者。工作中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勤学善思。他虚心跟随重症肝病科何金秋主任和熊墨龙主任,向前辈请教学习肝病尤其是重症肝病的诊疗理论和前沿思想。对于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技术,谢能文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和医院重肝团队潜心钻研人工肝治疗的系列技术,并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形成了具有南昌九医院特色的人工肝治疗操作规程与理论。

        鉴于目前在临床肝衰竭治疗中缺少结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相关血液净化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的书籍,谢能文和熊墨龙教授将十多年来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经验予以总结,结合当前非生物型人工肝最新理论和技术进展,对临床人工肝血液净化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概述,总结编着成《非生物型人工肝基础与临床》一书,并于2020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非生物型人工肝临床实践角度出发,围绕人工肝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讨论,既包括血液净化原理基础理论探讨,又包括人工肝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详细阐述,是一本关于非生物型人工肝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全面、深入、细致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适合广大肝病科、传染科、人工肝治疗室、重症医学科、临床血液净化中心医生和护士进行系统学习并指导临床实践。
        医学研究是早已植入谢能文脑中的细胞。早在2013年,谢能文参与的科研项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应用”就荣获了南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鉴于他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他被推荐担任江西省研究型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人工肝学组委员,《Gut》中文版肝病专刊青年编委,成为江西省肝病和感染病领域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医路不怠 创新不止

        谢能文平时非常注重临床与科研并举,工作中的他沉着冷静,学习中的他求知若渴。他深知,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展必然面临着无数未知风险与困难。但如果大家都畏难不前,我们与先进技术的距离将越来越远。学习新技术需要慎重选择,应用中更要求谨之慎之。谢能文凭着对医学技术的苦攀精神,努力钻研新技术、新疗法,广泛了解国内外肝病领域发展新动态、新理念。2015年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修学习期间,他学习到了最前沿的肝衰竭诊疗技术。回到医院,他立即学以致用,结合医院已有的肝衰竭诊疗技术,将新技术运用到日常诊疗中。在运用新技术过程中,他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谨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转归情况,为新技术的临床运用收集信息、总结经验。勤学善思的他先后在省内率先开展非生物型人工肝DMMAS模式应用于肝衰竭、粪菌移植技术应用于复发性肝性脑病两种新技术,还先后成功申请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

        谈及为何执着于“创新”,他说,最初的动机很单纯、很功利,只是为了在个人学术成绩上加分、拿奖金。但后来,随着新专利相继被授权、新技术在临床的顺利开展,发明创新的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因为“创新”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思考习惯,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教学相长  悉心传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谢能文看来,一名合格的医者既要治病救人,还要能传道授业,只有这样,自己的医术才能更广泛地施惠于民。对于科里的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他都耐心地带教,悉心地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所学所长。每年带教实习生、进修生、规培医师10多人。他还经常抽出时间,到医院对接的基层医院开展支医讲座、带教,对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参与疑难重症病例的查房、指导等。近三年来,他先后前往九江、宜春等地市基层医院,就“非生物型人工肝在复杂肝病中的临床应用”等专题进行授课、交流、探讨。基层医务人员纷纷表示,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到基层讲座,不仅传递了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和新的学术理念,还传授了临床诊疗经验,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技能,非常感谢肝病专家到基层传经送宝。

        义无反顾  投身抗疫

        2020年年初,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谢能文写下请战书,毅然申请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同样身为医护人员的妻子也非常支持他。虽然未能加入到驰援武汉的队伍中,但是他服从医院安排,到医院发热门诊一线参与抗疫,做好前哨守卫。如果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役,那么发热门诊就是阻止战火蔓延的第一道防火墙。在这里,谢能文先后参与了两轮次值守,留下了重重防护装备下日夜奋战的身影。2022年3月南昌再遭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面对疯狂疫情,他再次选择了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与同事们一道肩负起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和使命,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经过第一轮三周不舍昼夜的坚守,医院安排他休整,本可以离开隔离病房的他看到战疫尚未结束,又主动申请再次回到一线,开始新一轮的战斗。

        作为传染病防治战线的一名医者,谢能文学习和前进的脚步一刻都未停歇,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珍惜时光,掌握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除更多的痛苦。他认为,没有成为大医的理想追求,终生将碌碌无为;没有敬佑生命的执着信念,人生将迷失航行的坐标。他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立誓为最终消灭病毒性肝炎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为崇高的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身!

        (来源:南昌市第九医院  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江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