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密码:

        许德珩与“五四”运动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爱国亦千秋。

        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作,是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主席的许德珩先生,于1919年的那个令人难忘的5月4日的晚上,在牢狱之中,悲愤而作的。他是“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五四”宣言的起草者。

        “五四”风暴来临时,许德珩正在北京大学求学。这个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的热血青年,痛恨军阀反动统治和军阀混战的局面,期盼国富民强,在北大,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他经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介绍,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是北京大学鼎足而立的3个社团之一―――《国民》杂志社编辑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五四”前夕,一场新旧思潮的激战在北大拉开了战幕。以《国民》杂志社、《新潮》杂志社、《国故》月刊为营垒展开论战。这3个社团代表不同的政治思想。《新潮》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但绝口不谈政治;《国故》则与之对立,专门反对白话文,鼓吹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国民》杂志,是青年爱国团体“学生救国会”办的一个全国性刊物,突出特点是公开谈论政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表许多政论文章,它的言论在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的许多成员直接参加了随后不久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许德珩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是这个刊物的领导人之一,而且是积极的撰稿人,在进步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论战异常激烈,预示着一场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恰在这时,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这场不可避免的革命风暴―――反帝爱国运动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了。

        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美、日、英、法、意等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讨论处理战后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再次分割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实质上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在全国人民强烈呼吁下,中国代表提出废弃外国政府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和归还租借地等7项要求,并提出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但是,这些合理的要求由于美、日等国的阻挠、破坏,根本就没有提到大会上讨论。中国政府又提出要求把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各种特权归还中国。但日本在美国的默认、怂恿下,对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却蛮横地硬要“继承”,而“和约”竟就如此满足了日本的强盗行径。

        5月1日,消息传回国内,国人无不义愤填膺。

        以爱国、救国为己任的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更是群情激愤。5月2日晚,许德珩等《国民》杂志社负责人召开会议,提议:由《国民》杂志社发起,约集北京各校同学举行一次示威游行。5月3日,北大第三院大礼堂挤满了人,北大学生一千余人,悉数汇集在这里,高师、工专专门、法政专门、汇文、俄专等学校学生代表也赶到这里。

        紧急召开的学生大会正在举行。许德珩、丁肇青、谢绍敏、张国焘、易克嶷等同学争相发言,声讨、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罪行。他们个个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气氛十分悲壮。“维护民族尊严”、“保卫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呼声回荡在礼堂里,撞击着每个人的心房。学生们强烈要求严惩曹汝霖(军阀政府的交通总长,“二十一条”就是他经手签订的)、章宗祥(驻日公使,是出卖胶济铁路经营权、济顺和高徐两铁路修筑权给日本的经手人)、陆宗舆(币制局总裁,是向日本人进行各种卖国性借款的经手人)3个亲日派卖国贼。大会通过决议:一、定于次日即5月4日协同其他兄弟学校齐集天安门举行爱国大示威;二、通电巴黎专使不准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四、联合全国各界一致奋起力争。大会决定由许德珩负责起草宣言。

        当晚,许德珩奋笔起草着《宣言》直到深夜,《宣言》终于诞生了。他又连忙书写标语和口号,因为深夜无处买白布,他就把自己的白布床单撕成了条条,直至天渐渐泛出灰色。北大西斋的同学也同许德珩一样,彻夜未眠,准备着游行用的大旗、小旗和标语。清晨,即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按计划到天安门集合。北京军阀政府的军警闻讯赶到,企图用武力驱散学生。许德珩和他的同学们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高呼“打倒卖国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准备与军警搏斗。军警们被学生正义之气所震慑,灰溜溜撤退了。大会开始,各校学生代表纷纷讲演,痛斥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大会通过了许德珩起草的《宣言》。《宣言》尖锐地揭露了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呼吁国民“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

        游行的队伍在集会后,从天安门走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这里一向不许中国人成群结队进出,而现在长龙般的游行队伍在正义力量的鼓舞下,从这里示威而过。然后,直奔赵家楼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许德珩走在队伍的前面,一边走,一边领头高呼着口号。曹汝霖的住宅早已戒备森严,武装军警封锁了胡同口。许德珩等人向前和和气气同军警讲道理:“我们是找曹总长谈谈国事,交换意见,要他爱中国。我们手无寸铁,你们也是中国人,难道你们不爱中国吗?”军警们受到感动,放学生们进了胡同。学生们又以同样的方法与守门的军警周旋,设法越墙打开了大门。曹汝霖却闻声逃跑了。激愤中,有个学生掏出火柴,点燃了曹贼陈设华丽的卧室,顿时,房子就燃烧起来。

        军阀段祺瑞政府的警察总监吴炳湘、步军统领李长泰闻讯率领大队军警赶到,以武力驱散人群。借口学生放火,开始捕人。情势非常紧急,许德珩坚决留下来与其他一些同学一道维持秩序,组织学生撤离,却被军警逮捕。一个军警指着许德珩和他的好友易克嶷恶狠狠地说:就是这两个家伙在扇动。遂把他们捆在拉猪的手推车上,一边一个。就这样被推进警察厅。同他们一起被捕的有31个学生和一个市民。

        他们被囚禁在一间肮脏的牢房里,房内只有一个大炕,东西两边各放着一个大尿桶,臭气熏天。晚上睡觉,每半小时就要听命令抬一下头,以证明“犯人”还活着。到中午“放风”,才能大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守的人员每天提一桶开水,每人发一个窝头。

        许德珩等人被关在这里,心却想着外面,他们说服教育狱警,以了解外面的情况。

        学生被捕消息传开,得到社会各方广泛同情,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到民社党的林长民都通电呼吁“学生无罪”。而这时,在广州的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有趁此倒阁之势。段祺瑞迫于形势和社会各方呼吁,只好于5月7日将被捕的学生全部释放。然而,反动军阀政府在释放学生的同时,又宣称业经释放之学生将送交法院讯办。出狱后的许德珩并没有被吓倒,面对当局的无耻,他联络北大其他被捕学生,发表“声明状”,强烈抗议警厅的非法传讯。反动当局变本加厉,出言威吓北大学生和蔡元培校长,声言“要烧北大房子,杀北大学生”,“要以三百两黄金收买凶手刺杀蔡元培”等等。

        曲折、严酷的斗争,使学生们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把爱国力量组织起来。在北大许德珩等人发起、努力下,5月1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大大加强了对爱国斗争的领导。5月19日,为了进一步打击反动政府,在“联合会”统一领导下,北京中等以上学校罢课,直至学生要求得到满足为止。这是继“五四”游行之后,北京学生对卖国集团所进行的又一次斗争。为了扩大运动,寻求声援。许德珩与黄日葵同学(也是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南下天津、济南、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串联。一路上,他们生活十分清苦,常常以干馒头和清水充饥。经过他们艰苦卓绝的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全国青年学生的响应,而且,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支援学生。

        这样,“五四”运动就从青年知识分子的范围,扩大到工商界以及全体市民都来参加,成为全国各方面的革命运动。

        全国各大城市相继罢工、罢市,使段祺瑞执政府感到事态严重,被迫于6月10日下令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总统徐世昌不得不去电巴黎,令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至此,“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串联还滞留在上海的许德珩听到消息,喜不成寐,赋诗一首,以书情怀: 人民奋起日,军阀低头时。莽莽长江浪,飘飘随所之。吼声遍南北,无不尽相持。罢免曹章陆,复职子民师。和约不签字,举国乐怡怡。五四获全胜,对此能不诗。前途荆棘多,携手共驱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