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密码:

        心系那片金土地


        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计划正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实施,1.6亿农村青壮年将陆续经过培训考核获得农业技术资格证书。

        这项在国际上被称为“绿色证书工程”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就是洪绂曾。

        磨砺和打击

        在人生的铁砧上迸溅出火花

        东南形胜,姑苏自古繁华。洪绂曾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期。他7岁越级进入小学三年级读书,又在当时号称全国四大中学之一的苏州中学度过了中学时代。鲁迅、巴金、冰心是他喜爱的作家;歌咏、演讲、登台演出样样出色并常常获奖。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届大学生,进入复旦大学农学院学习。他一面刻苦学习,一面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抗美援朝、乡村调查等样样冲在前,做在先。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从上海迁到了沈阳,洪绂曾随校到了北方,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自己是抱着上前线一样的光荣感和革命理想到沈阳的。”他一边参加建校,一边完成了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习。

        4年大学生活,洪绂曾品学兼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现吉林省农科院)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36年。

        在这段并不算短的人生经历中,有幸福,也有痛苦;有欢乐,也有不幸。正像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一样,洪绂曾历尽坎坷。

        1957年,年轻的洪绂曾满腔热情地参加政治运动,提意见,言词不无激烈。加上他那些众多而又复杂的海外关系,他被错划为“右派”。这时,洪绂曾仅25岁。“文革”中,他又莫名其妙地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顶着这两顶“帽子”,他艰难地度过了20多年。

        这两顶“帽子”使洪绂曾政治上蒙冤,同时把他从实验室下放到大田、牧场,在他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农村成了他的大课堂。洪绂曾的身体瘦弱单薄,体重不足100斤,可他从来不要别人照顾。他和农民们生活在一起,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而且学会了养猪、喂牛、种田等等生产技能,掌握了许多实践经验。

        他在猪场、马厩和农民同吃同住,指导他们学文化,帮他们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朴素的农民善待洪绂曾,从不对他另眼相看。他们觉得,这个瘦瘦的、肯吃苦,有文化的小伙儿,怎么会是坏人呢?

        下放到农村的洪绂曾从未动摇过用科学技术开发农业的想法。他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科学养猪的方法。他发现,当时风靡全国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外的“养猪模范”所发明的“糖化饲料”快速育肥法,存在许多不实之处。在人们头脑发热,领导者好大喜功,浮夸风盛行的年代,敢于向“标杆人物”提出质疑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凭着科学工作者的良心,洪绂曾在与农民们反复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育肥法提出了科学的评价。洪绂曾尽管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在科学技术上却没有半点含糊。

        在农村生活的20年,洪绂曾没有停止对牧草和饲料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他与人合作,育成“公农一号、二号”苜蓿品种,在国内20多个省推广种植,并被20多个国家引种。60年代洪绂曾进行了蛋白质饲料来源研究,这在种植业结构转化中起到了先导作用。在此期间,他还撰写并翻译了许多牧草与饲料研究方面的着作。

         探索和创造

        在全新领域结出科技之果

        1979年,春天似乎来得很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开始复苏,人们的心头暖意融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了以往“左”的错误。洪绂曾得到了平反,获得了新生。

        他带着一身轻松,奔波于实验室与田间、牧场之间,从不知疲倦。翌年,他便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晋升为副研究员。1982年,他又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作物系进行合作研究。此后,他多次参加或率团进行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和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执行主席。洪绂曾的科学研究渐入佳境,并蒸蒸日上,成果一个接着一个。

        他所从事的饲料和牧草研究,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而又基础薄弱的学科。从引种、栽培、育种到资源整理,区划、标准化研究;从人工草地到天然草地;从微观研究到宏观项目开拓;从单个部门研究到组织全国大协作;从国内研究发展到国外合作研究,洪绂曾都倾其所能,不遗余力,在该领域内做出了重大的建树,成为新中国牧草饲料学科的带头人和牧草饲料生产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77年,洪绂曾受农业部委托,对从朝鲜引入的高产饲料聚合草进行栽培利用研究。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委、农业部推广奖。

        牧草育种,是洪绂曾研究的又一领域。1987年,他主编完成了《全国草种区划》、《区划图》和《主要草种栽培技术规范》等专着,不但为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发展草地事业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而且对加强和提高饲草科技队伍素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使这项工作逐渐纳入科学轨道。

        1983年,洪绂曾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不久晋升为研究员。1987年又担任院长。1983―1986年短短4年间,他在全国一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在其他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译作30多篇。在他的带动下,吉林省农科院在草原饲料专业上的成就为同行所瞩目。他十分关心对青年的培养,他的多名学生和助手已成为国内外这项专业的骨干。

        1992年,鉴于洪绂曾在农业科学上的突出贡献,农业部曾推荐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时洪绂曾已担任农业部副部长,他坚辞并举荐了其他同志。许多人都为他忱惜,他却欣慰地说,在科研一线的同志,更应该得到的这份荣誉。

         农村和农民

        全力推动“绿色证书工程”

        1989年,洪绂曾带着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经年累月的研究成果,以一个着名学者、牧草和科技管理专家及民主党派成员的身份,担任共和国农业部的副部长。

        20多年农村生活的磨炼,洪绂曾深深爱上了农村那片广袤的土地,爱上了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的质朴的农民。他做访问学者到加拿大的第4天,采访他的外国记者就提出了“中国是怎么养活10亿人口的”这一问题。当他们听完洪绂曾颇具说服力的回答后,纷纷伸出大拇指,对中国取得的农业成就表示钦佩。

        洪绂曾对于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思想的保守。在占总人口80%的农民中充斥着文盲、半文盲,还奢谈什么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又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又何以实现?

        “提高农民素质是个关键!”洪绂曾作为分管科技、教育、环保、能源等工作的副部长,上任伊始,便把工作切入点选在向广大农民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上。一个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绿色证书工程”应运而生。

        “绿色证书工程”就是通过培训考核,使青壮年农民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教育手段。农民没有时间在学校从事专门学习,就在农闲时把他们组织起来,教学网络从县、乡,一直到村,每年有二至三百个学时学理论,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们,从此改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劳作方式,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进步生产,更加激发了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带动农民迅速致富。

        1995年,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试点县达516个,参加“绿证”培训的农民达60多万人,已有12万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到2000年时,培训“绿证”学员800万到1000万人,平均每20户便有一个科技骨干农民,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率从1995年的百分之三四十提高到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现在,拿到“绿证”农民已达   人,普及推广率实现  %。

        在“绿色证书工程”实施的同时,中国农村改革的另一举措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洪绂曾为推进这一工程的建设呕心沥血。从1993年到1997年,农业部先后组织全国50个生态农业县的建设。近几年,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业主管部门运用各种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原理,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学农业。“八五”期间,洪绂曾直接组织协调八部委、局联合实施的“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已在全国   余个县展开。

        洪绂曾还在深化农业科技与教育改革、组织领导全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我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情系三农

        肩负起神圣的职责

         担任农业部副部长8年多的从政实践,洪绂曾的切身的感受是:多党合作,心手相连。

        解放前夕,洪绂曾的父母和几位兄弟姐妹去了台湾,他却因为偶然的机会留了下来。大学毕业后,从事了30余年科研工作的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担任政府部门的高级职务。他认为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具体体现。他同其他几位部长配合默契,互相支持,共同参与部里的重大决策。

        工作中,他常以这样三句话自勉:思想上坚信并拥护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事业上本着真诚、团结与平等、合作共事的态度;目标上一切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他说,只要真正做到了这几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能发挥强大的威力,而我们自己也就不会辜负所代表的民主党派组织和广大成员的期望。

        曾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在常委的洪绂曾,现在是十届政协常委。他时刻不忘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

        农业发展需要投入。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为此,洪绂曾建议并经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主席会议研究后,由吴阶平主席给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议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分别作了批示。

        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中央每年都有许多涉及农业问题的提(议)案。这些提(议)案后面有不少都凝聚着洪绂曾的心血。从选题、协调关系、组织调研到实施落实,他充分发挥了一个农业专家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优势和主管领导的有利条件,保证了这些提(议)案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从而体现了民主党派能在较高的层次和质量上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经洪绂曾指导和组织实施的许多提案已被有关单位列为重点提(议)案。

        1997年5月,身为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中央副主席的洪绂曾当选为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北京市委员会主委。1998年当选为北京市人大副主任、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国农学会会长、中国草原学会会长等职务。

        角色转变了,可洪绂曾心依旧,情依然,他的心始终紧紧地贴在他奋战了近四十年的农业战线,贴在那些还未曾摆脱贫困的农民身上。

        上任伊始,洪绂曾就接受了北京市政府的委托,由他主持,会同2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了“北京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课题组”。依据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及北京市市情,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策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教育体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业经济体制的稳定与完善、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京郊小城镇建设等8个专题,洪绂曾率领专家组成员先后对怀柔、平谷、密云、昌平、房山、朝阳、通州等区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进行了近半年时间的调研,在认真剖析北京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8个方面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调研充分,内容翔实,为北京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丰富的决策依据,提供给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得到很高的评价和重视,获得统战系统参政议政成果一等奖。

        几十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洪绂曾,深知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决定着经济建设的全局。从推广“绿色证书计划”开始,他的关注点,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民的教育问题。在完成了《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对策与建议》基础上,洪绂曾又主持了关于农民教育的专题调查研究。由于工作头绪太多,调研主要是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进行。他率领近20位专家奔波在北京郊区的各个区县,深入到田间地头和普通农户家中。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分份量厚重的《北京市农民教育战略研究报告》。报告论述了加强农民教育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研究了国外农民教育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北京市农民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民教育体系,最后提出了加强北京市农民教育的政策和建议。“北京市科教兴村计划”这一旨在加强对农民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使农民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新举措就是在报告中提出来的。内容包括派科研干部到农村去蹲点,帮助农村实现五个一工程(即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帮助一个致富带头人、扶植一个支柱企业、和     )。报告和建议受到了市委领导的好评和高度重视。

        由洪绂曾主持的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黄河三角洲专家组所作的《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荣获了2001年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建议一等奖,江泽民总书记曾亲自前往考察;洪绂曾针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破坏问题会同两位院士等10余位专家提出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建议》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副总理作了批示,指示国家计委、农业部、科技部、林业局、西部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及内蒙古区政府认真研究,采取紧急措施。

        近年来,洪绂曾主持或领衔提出的涉及农业问题意见建议有  份,撰写的专着有  部,相关的论文  篇。其中《中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中国农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较系统、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了科教兴农战略的目标、重点、对策及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受到广泛的好评。

        这一本本专着,一篇篇论文,一份份建议提案中,承载着洪绂曾4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殚精竭虑的奋斗经历,饱蘸着他宵衣旰食的心血和一如既往的深情。

        他热爱广袤的农村田野和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劳作的广大农民。他深知,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农民不富,中国就富不起来。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洪绂曾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坚信,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从农科院到农业部,从北京市人大到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中央,洪绂曾的角色一次次转换,但他的心始终系着那片金土地。而今,已近古稀之年洪绂曾依然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