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经济发展中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如何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企业是基础。但无庸讳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国虽然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20美元。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Intel和微软手中。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他们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中国的生产厂商利润极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因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2年为0.83%,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至4%。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引再创新。具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2、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调研发现,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是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目前,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4、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政策。如财工字[1996]41号文件,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但调研发现,此项政策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14%,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只占应该享受金额的5.79%。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此,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对于科技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但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飞机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第一、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二、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建议国家将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之中,使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第三、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此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也应该有技术创新指标。
3、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第一、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湖北化学研究院等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即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此外,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的很好办法。第二、建议国家像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在企业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第三,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建议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
4、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第一、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并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对中心人员的培训。第二、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产学研”,“产”在前,没有“产”,“学”、“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建议国家组织的产学研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第三、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建议政府设立产业研发基金,通过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5、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第一、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三、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