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社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晓东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举国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一字之差,反映党和政府治国理念的变化,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标志政府转变职能的新开端。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深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十一·五规划建议”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建议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治国理政的对策,显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的能力。这个规划建议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根本出发点,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受百姓欢迎。民间有一个说法:“胡、温的领导是中国老百姓的福份”,这句话虽然有点封建,但是,它是发自内心的感受,真实反映老百姓对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拥戴。
2、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全体中国人民都是受益者,但是,应该看到: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受益程度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贫富差距正在拉大,社会公平、“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保医保、腐败现象等多年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一个“矛盾凸现期”。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要靠发展和公平。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核心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公平应该是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然取向,均衡社会财富和促进机会均等是关键,核心是让全体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十一·五规划建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进步。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贸易摩擦经常化,资源短缺明显化。外需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日益显现其局限性,推进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势在必行。国家应该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推动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待开发的市场,它能化解许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困难。九亿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的启动将有效消化某些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使国民经济保持全面快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这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要让全体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首先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发展,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要促进消费发展,首先要使老百姓手中有钱,生活有保障,特别是使九亿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状态有改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岗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短法定工资时间,也许是今后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更大程度增加人民收入的途径。实施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扩大消费,特别是启动九亿农村居民的消费,将成为今后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国家公共政策取向应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增长均衡、区域均衡。通过税收调整,均衡社会财富,缩短贫富差距,减少贫穷贫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要落实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