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社员、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崔丽娟说,目前我国的科研课题的设置基本上有这几个渠道:国家科技部的研究课题、行业主管部门的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或企业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课题、社会组织(包括国际组织)设立的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科技部的课题一般来说是社会公益的,与主管部门密切联系,但是主管部门的却要向国家科技部去申请申报。这种管理方式本身就给科研课题的立题和完成带来了时间的消耗以及科研成果和具体应用之间的时差和障碍。现在我国的科研课题工作期限大多数都是3年和5年,也有1年、2年和4年,比如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863项目都是5年,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则大多是3年。地方项目一般来说时间上属于短平快。国际组织支持的项目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则6年,甚至更长。
为了完成国家项目,尤其是基础研究项目,这种课题设置机制的直接后果就是申请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申请课题:选题、准备写文本,包括申请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筹备答辩,答辩通过后等待课题的被批准,一旦批准后,准备合同或者初步设计,等这所有的文件都齐全并通过了,就要等待经费的下拨到位,在正式开始用这笔经费做研究以前的时间消耗大约是半年到1年。经费下拨的迟滞已经是科研人员面临的普遍问题,比如国家攻关项目的经费到位整整迟了1年。
在进行课题到最后1年,要完成课题的结题报告,并准备组织专家答辩验收。这项工作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那么研究人员真正花在研究上的时间其实就少的可怜了,况且科研人员在进行本项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考虑在完成这个项目后要找到下一个科研课题。这种项目研究期过短的情况使得科研人员的精力更多的放在找项目上而不是做项目上,甚至有些科研人员花费许多精力精心建立起来一套争取课题的关系网,从而保证自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课题支持,这必然导致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而完不成任务。为了顺利交差,就迫使他们把所得到的课题或者分解、或者下拨或者转包给同行,有的干脆大量招收研究生,使用这种廉价又高效的劳动力来完成任务,这种课题的完成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为此建议:
1、 理顺课题设置渠道,取消不必要的部门和中间关卡,使课题设置单位、主管应用单位和具体科研人员能直接对话。
2 、修改课题设置期限。国外的许多研究都是在观测和研究了十几甚至更多更长的时间后,用充分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来说话,有理有据,充分可靠。而我们的研究则很少能拿出连续的研究数据,现在经常采用“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做法来说明问题,这也是目前科研课题管理导致的问题,由于研究时间不够只能借用别人或者别的地方的研究来作对比说明。建议根据科研课题的性质不同,尤其是一些基础研究和针对生态系统的长周期研究,延长这些课题的研究时间,这样一方面使科研人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使科研人员由于工作精力的转移(从申请课题跑课题转移到做课题研究课题)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3、 制定特别的规章制度,保证科研经费在所规定的课题开始时间前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