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后评价局副局长张三力说,淮河干流治理工程是1991年国家确定的淮河治理19项骨干工程之一,截止2004年10月,已完成50项,在建工程13项,累计完成投资34.57亿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治理工程进行了中期评价,就项目绩效调查、移民搬迁调查和防洪效益的分析情况而言,工程总体上基本成功,发挥了显着的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淮河干流治理工程时间跨度大,早期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工程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治理工程部分项目进行了调整,但未全部批复,使得一些项目尚未实施。
二、部分项目技术方案比选不够,特别是移民方案的比选不足,导致实施中方案变化较大。个别项目投资超概严重,有些项目工期延误。移民安置补偿标准偏低,部分移民搬迁后生产和生活条件下降,脱贫困难。
三、工程建成后存在“重建轻管”倾向,不少中小型防洪设施的运营维护管理经费没有落实,难以充分发挥工程作用。
四、局部地区防洪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防洪的需求。工程所在多数市县属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地方配套资金”,对治理总体进度有所影响。
此外,淮河治理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挑战。如:人水争地矛盾日趋严峻,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难以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的安居问题突出,行蓄洪区高度运用困难。洪涝灾害并存,涝灾问题严重。淮河流域管理机构和体制难以适应统筹整体的要求。
为实现淮河治理的规划目标,建议:
一、加快淮河干流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淮河正阳关以下的河道整治的项目建设,特别是凤台段、石姚段、荆山湖段等行洪卡口的治理方案应尽快论证、落实。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实施意见。同时,应考虑加大下游泄洪能力的工程措施,切实解决洪水出路问题。尽快完善已建工程的遗留问题,如防洪设施的配套、维护和管理等;进一步规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提高设计质量;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投资和进度控制。
二、加强淮河治理工程移民搬迁工作。淮河治理工程涉及大量移民搬迁工作,事关重大。淮河水利委员会应设立专门的移民工作机构,有关省市应健全和完善移民管理机构,制定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加强移民安置工作的协调、管理。根据淮河流域实际情况,研究和落实提高移民补偿标准和政策;重视工程前期移民安置方案的调查和论证工作,认真做好项目社会评价;建立移民监测评价体系,制订移民后期扶持计划,落实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三、以科学发展观调整和完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现有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是1991年制定的,受当时社会经济、国家财力及理念影响,有一定局限性。应根据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新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措施,考虑百姓安居乐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包括洪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充分考虑行蓄洪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充分考虑流域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充分考虑沿淮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
四、开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大课题的研究。针对目前淮河存在的中游泄流不畅、内涝严重、行蓄洪区百万群众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要组织跨学科的专题研究,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为修订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提供依据。根据淮河的特殊性,全面、深入地研究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洪涝关系、提高河道泄量与土地资源利用及沿淮洼地治涝的关系、行蓄洪区的管理运用与河道行洪的关系、行蓄洪区居住人口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等重大课题。
五、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淮河干流尚有约130万人口生活居住在沿淮的行洪区和蓄洪区,防洪标准较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应尽早尽快实施行蓄洪区调整,既要考虑行蓄洪工程及合理调度运用,更要从环境容量、水土资源、人口就业等多方面认真评价论证,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从长远看,如何维护好行蓄洪区群众的利益,帮助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应该成为淮河行蓄洪区调整的最高目标。
六、切实解决淮河中游的内涝问题。内涝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成灾因素,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彻底解决内涝问题已经成为治淮的一个重大课题。应继续解决中下游行洪不畅问题,提高除涝标准,增加动力排水设施。结合土地整治,加大沿淮洼地的综合治理,
七、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的管理。从国内外河道管理的经验看,按河流流域进行管理是大江大河管理的科学有效的模式。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管理方式基本建立了流域管理的形式,但其管理的行政能力和效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应调整和增强淮河流域管理的机构及其能力,加强协调工作,统筹地区、部门的利益和目标,真正把淮河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