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密码:

        台湾农业农村考察启示录


        为深化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讲述好、传播好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好故事、好声音,不断深化两岸农业界情感沟通和心灵契合,全国农业新闻媒体团一行8人,近日赴台湾进行考察交流。参访团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深入到东部和中南部9县市的19家参访单位和农村社区,感受颇深。

        一、参访考察情况

        台湾土地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万公顷;人口23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万人,农业就业人口53.5万人;农业总产值4175亿元,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占比43%、35%、22%。近年来,台湾将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发展精致农业、自然资源保育、维持生态平衡、加强农村建设、增加农民福利等方面。

        在台8天行程,我们先后赴台北、宜兰、花莲、苗栗、南投、彰化、台中、嘉义、新北等9个县市,参访了台湾商业联合总会和台湾绿色食品暨生态农业发展基金会、台湾中华农业创新学会、台湾农民团体干部联合训练协会、台湾杰出农民协会、台湾CAS优良农产品发展协会以及彰化县花坛乡农会,考察了宜兰县以水草养殖、创意产品和休闲观光为主的胜洋水草休闲农场,彰化县以有机柑桔种植和生态教育着称的剑门花果园休闲农场,花莲县以黄金蚬养殖和深加工及休闲观光闻名的立川渔场,台中市在全岛首家集养老照护、度假培训和种养休闲于一体的田园老人养护中心,花莲县以凤梨种植和品牌创建成为典范的瑞穗乡富兴社区,苗栗县的三湾区以“农村再生”活化产业、亮化老宅达到社区有效治理的铜镜社区,嘉义县以发展高山茶和休闲产业成为新型茶庄代表的生力农场和以发展主题文化和咖啡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游吧斯邹人部落园区等,同时,也参观了台北农产运销公司和新北龟吼渔港,行程安排紧凑,内容涵盖了台湾现代农业和精致农业的方方面面,而且特色突出代表了各个产业的先进水平。

        二、台湾农业有特色,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一)“三生”农业理念突出。上世纪90年代,台湾提出了“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协调发展的“三生”农业理念,倡导农业不仅仅是搞生产创经济,更是要提供好生活和好生态的事业。这种理念在台湾已深入人心,台湾农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土地和产出,倡导“拥有一份土地就拥有一份责任”。如彰化县大村乡剑门花果园休闲农场,采用友善土壤环境的有机栽培,种植多个柑桔品种,营造了丰富的鸟类栖息、蝴蝶竞飞、蝉蛙鸣叫的生态园区,不但能让游客体验柑桔采摘、桔茶妙饮、“古早味”的农家吃什,还能打着赤脚在田间赏花、观鱼、逐蝶、看鸟,更可以在活动中直接认识各种植物和花鸟鱼虫,掌握和体验各项农事和技艺,感受自然生态的美好。

        (二)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台湾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利用农业及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价值,整合“衣、食、住、行、育、乐”等元素,融合休闲、旅游、文创、健康、教育等多种业态,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创意农业等,从卖农产品走向“卖礼品”“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既满足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也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宜兰县胜洋水草休闲农场如今集水草供应、风味餐饮、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身,每年水草餐饮、休闲体验、文创商品等项目收入有6500万台币,远超2500万台币的水草销售收入。彰化县花坛乡茉莉花梦想馆,除了能让游客现场感受茉莉花花香醇韵,还开发了茶品、饼干、蜂蜜、手工艺品、化妆品等系列茉莉花产品,每年能为当地农民增收1200万台币。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高和服务体系健全。台湾有着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其一,农会组织体系庞大功能齐备,具有农政(农业行政)、农事(农业事业运营)、农推(农业推广教育)三大基本功能,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供销经营、信用贷款、医疗卫生、福利救济等服务。农会包含省、县(市)、乡三级组织,有团体会员近300个,个人会员196万,我们在花坛乡农会就参观了设施齐备、服务全面的农会活动室。其二,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产销班体系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以产品为纽带的专业经营性农民经济互助组织,目前农业合作社1119家,入社成员15.1万人;产销班是由生产经营相同农产品的专业农户自愿组成的互助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农户共同经营和产销一体化,实现规模经营,目前全台湾大约有7000多个,成员近13万人,基本涵盖了一半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其三,科研推广培训渠道畅通。其农业科研和推广事业均为公务员编制,各级地方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各大学农学院都有规定的时间和任务,各农会、合作社、农业企业也都有推广服务和辅导人员。同时,台湾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既懂技术改良、品种创新,又擅长生产管理、文化创意、经营销售的核心农民。我们参观的所有事业建设都或多或少有官方和社会力量辅导和支持。其四,农产品加工流通保障有力。台湾农产品销售主要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和农会事业部办的门店,实现了货畅其流的目标。同时,为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增加附加值,还大力研发农产品包装、冷冻、冷藏、精加工技术和先进加工设备,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形成了小型加工厂、卫星加工厂、大型加工企业相结合的三级加工模式。此外,还有台湾杰出农民协会、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各种行业协会,为会员提供交流合作、产品创意、加工营销等服务。

        (四)重视全员参与凝聚合力。台湾自2008年启动实施“农村再生计划”,即建设富丽新乡村,主要策略是“由下而上、计划导向、社区自治、软硬兼顾”,突出以农村社区居民为主体,建立自下而上的村民参与机制,根据村民意愿和需要推进农村规划建设,不仅要改善基础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更要有居民认知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伴随农村再生计划,还实施了培根计划,提出“农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农村”,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从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咨询机构等聘请社区培根师和规划师,走进农村社区,与农民陪伴式成长,循循善诱,帮助村民培育村庄文化认同,发现村庄的生命力和价值,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的意愿和能力,进而实现社区环境和文化的改变。苗栗县三湾乡铜镜社区在整修村内道路沟渠时,村民们反复与乡公所沟通建筑风格、空间位置、水流走向、所用材料等细节,不断完善建设方案,最终达成既方便和美化了居民生产生活,又满足大家对环境和文化美的追求。铜镜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林秀英说,“如果只是用钱来搞,大拆大建,建得再漂亮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像我们这样人人参与,人人献策、人人出力,大家建起来才情愿,管起来也方便”。

        (五)法规健全保障有力。在推进农村再生计划中,台湾在2010年颁布了《农村再生条例》,赋予了该项政策持久稳定的法律保障。同时,分10年编列了预算,设立1500亿元新台币的农村再生基金,主要用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景观复育等,强化了该计划可持续执行的保障。花莲县瑞穗乡富兴社区就是经过社区居民讨论,借助政府资金支持,先后9年投入了近6000万新台币,建设了以菠萝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开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营造、社区老人关怀、儿童福利照顾等,带动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荣获了农村再生社区示范社区。除了农村再生基金外,台湾还可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支持乡村发展。2003年出台了《农业金融法》,随之成立的农业金融局可以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覆盖面广、期限较长、利率相对低廉的农业专门贷款,支持弱势农业发展。

        三、他山之玉,台湾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

        经过参访交流,我们不仅真切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也发现两岸农业农村发展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两岸都为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都需要在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都需要应对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人口流失、耕地抛荒、社区治理等问题。台湾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和“农村再生计划”的许多经验做法,对大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是提倡“跨界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融合发展。要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引导各地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突出质量导向,培育壮大产业融合主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深度联合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科研院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主体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服务组织,鼓励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加工流通、品牌营销等环节,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多环节转化增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提倡“治理创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决定乡村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在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搭建村民议事会、理事会、民主恳谈会、电子村务等平台,广泛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宅基地管理等村庄公共事务中,建立完善自下而上发动、民主决策管理的机制,积极吸纳农民参与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中来。开展农民素质和能力提升方面的系统培训,引入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陪伴辅导,培育农民自主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能力。只有切实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受益主体地位,乡村振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提倡“均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有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丰富内涵的全面振兴,必须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要加强村庄规划引导,统筹推进产业培育、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各个环节,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乡风文明相促进,打造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改进乡村振兴考评机制,考评指标除了要看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硬件”建设,还要看农民参与、乡风文明、文化传承等“软件”建设,要从更长周期评估一个地方的乡村振兴工作,避免追求短期效应、搞短平快。

        四是提倡“多元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满足乡村振兴的巨量资金需求,必须拓宽投入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保障“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强化资金管理,创新使用方式,适当允许项目主体根据实际跨年度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探索以村为单位创建发展基金,吸纳财政资金、乡贤捐赠、村集体收入、村民出资等多种方式共同入股,解决乡村振兴投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还要抓紧制定完善乡村振兴法律体系,保障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落实到位。

        五是提倡“共享共赢”,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农业是两岸关系发展中起步最早、基础最好、成效最明显的领域,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台商投资大陆农业持续增加,农业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不仅开拓了台湾农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也为大陆推进农业现代化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及资金、技术、人才,深化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要以试验区和台创园为重要平台,引导鼓励台湾企业和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营销、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业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建成农业合作示范高地。完善两岸农业领域交流合作与招商引资的政策,从土地制度、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稳定两岸农业投资者的发展预期。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更大范围推动涉农干部和农民赴台交流,学习借鉴产业发展、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作者:36524总部电话_365bet网上娱乐场_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中央文化委副主任委员 上官王强 )